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迁出一片新天地—双星集团实施产业大转移的启示

 O张宗良

611日,双星集团大院内最后一条制鞋生产线迁出青岛老市区,至此,100多条生产线全部走出都市、扎根农村,为该集团产业大转移战略划上一个句号。

工业往往是与都市紧密相连的,是什么原因促使双星集团要走出都市到贫困的农村去办厂呢?

十几年来,双星人通过顽强拼搏,在众多同行企业纷纷亏损甚至倒闭的情况下,由一个面临亏损的青岛橡胶九厂迅速发展壮大为世界知名的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利税、资产总额分别增长了40倍、15倍和110倍。

然而,在企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双星的决策者却敏锐地认识到了制鞋业发展的规律,这就是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一次,双星总裁汪海前往号称制鞋王国的某国考察,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拥有120条生产线、号称“世界最大”的那家制鞋公司正大规模的裁员,社会一下子出现了4万多失业的制鞋工人,此情此景使这位“中国鞋王”沉思不已。国外同行的颓然垮台,根本原因是没有适应劳动力价格提高导致制鞋业成本增高的现实,由此推断随着青岛市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双星据守在老市区终究是没有前途的,必须立即向农村转移!

按照这条思路,双星开始大规模地实施“西部开发、东部发展”的战略。仅用两个99天的时间,就挺进沂蒙山区建起了鲁中公司和瀚海股份公司,加起来的生产能力达到年产2300万双。与此相同步,他们在即墨建起了大信工业园,年生产各种高档出口鞋600万双,这些制鞋基地与早期迁往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制鞋基地一起并称双星的三大鞋城。

迁移为双星的发展赢得了一系列有利条件。一是在迁移过程中生产规模得以迅速扩大,由年产几百万双发展到5000万双,进一步奠定了企业在全国制鞋业的龙头地位;二是由于农村劳动力价格低,使产品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大大增强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腾出了位于老市区的黄金地角,使企业得以大规模发展房地产、宾馆、旅游、商业等第三产业,目前双星三产的销售收入已达9亿元,成为企业腾飞的一个新的支点;四是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扶贫的良好效果,双星也当然地被国务院扶贫办公室评为扶贫先进单位,汪海总裁也被授予扶贫状元光荣称号。

面对双星实施产业大转移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人可能会说双星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鞋产业,设备相对简单,因此迁移起来比较方便,但对于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而言就不灵了。其实,这里主要还是一个观念问题。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公司是以钡盐开发为主的化工企业,可以说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但是,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无机盐行业的发展深受原材料成本的制约,果断决策挺进大西南,在原料产地办厂,这一战略决策使集团在两年内分别在四川和贵州省拥有了两大化工企业,产品成本由此较青岛市区生产时大大降低,企业也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近年来,许多原本地处我市闹市区的企业纷纷采取行动移二进三,既使原本亏损的二产在郊区农村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又盘活了老市区旧厂房的地产,收到了多重效益。

由此看来,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只要准确把握住规律,迁移无疑将带来一片新的天地和发展的广阔空间,这便是双星、红星等企业集团实施迁移战略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青岛日报》1997.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