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双星”——制造名牌为己任

 O张宪春  刘坚 

在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一个名牌云集、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度里,“双星”——一个来自中国青岛的鞋业品牌创下了年销售1700万双的业绩,这个业绩使美国的鞋业巨人们感到了不安。他们的不安基于这样一个事实,1700万双的年销售量意味着每15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穿着双星鞋。

10年前,当双星人在自己的厂区内树起了一块醒目的“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标语牌时,许多人只是觉得双星人真敢吹。然而,短短几年后的今天,双星人的口号已经变成了事实,“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使“双星”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1995年,“双星”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称号,走出了国门,走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6年,中国女排蝉联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青岛双星集团总经理汪海正好在电视机前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当他看到女排队员脚上是清一色的日本“美津浓”鞋时,这位中国鞋业领袖人物的心被刺痛了。汪海心里暗暗发誓,双星一定要让女排穿上咱中国人自己的鞋子。

双星人整整干了100天,中国第一代专业排球鞋终于研制成功了,女排队员们第一次穿上了国产排球鞋。

这次成功促使汪海提出了“双星”的名牌战略,并立下军令状。“先用5年时间创出中国名牌,再用5年时间创出国际名牌,一定要创出足以与国际名牌相抗衡的中国名牌。”

汪海认为,名牌是市场经济中的原子弹,搞市场经济没有牌子将寸步难行。

1986年,以淘汰解放鞋为标志,双星人发动了名牌战略的首场战役——对老产品进行彻底的更新换代。双星在国内首家成立了鞋业科研中心,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开发设计队伍,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等各方面向国际名牌看齐,为“双星”成为名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双星”打出了这样的广告:向购买双星二月份生产的老人健身鞋的消费者道歉,并请到各销售点退换。广告一出,全国轰动。汪海是这样告诉记者的:牺牲几十万元的损失可以用努力的工作弥补回来,而“双星”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和形象一旦受损是难以弥补的。

汪海借这一事件在企业中展开了一场全面的管理和质量革命。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对不合格的材料宁可积压在仓库,也绝不容许流入车间,流向市场;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检查体系,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国际ISO9000质量认证。

汪海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汪海始终认为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家而言,制造名牌产品是最大的爱国主义。

近年来,“双星”的竞争目标一直对准的是耐克、阿迪达斯等全球知名的品牌。1993年,在全国运动鞋市场竞争力排行榜中,耐克占据了“心目中理想品牌”和“购物首选品牌”两项第一,“双星”占据了“实际购买品牌”第一;1994年,“双星”夺取了两项第一,耐克占有“心目中理想品牌”第一;1995年,“双星”包揽了全部三项第一,该年,“双星”制鞋总量达5000万双,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市场占有率高居榜首。

最让国际鞋业巨头们不安的是,“双星”不仅守住了“国门”而且以惊人的速度向国际市场扩张。在美国,1995年“双星”创下了年销售1700万双的纪录,这一纪录意味着每15个美利坚公民中就有一人穿中国双星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教授曾对该州11所大学的1500名学生做过抽样调查,结果竟有12%的美国大学生喜爱中国双星鞋。

在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一个名牌云集、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度,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双星”达到如此高的市场认可,这位教授称:这是十分罕见的。

(《中华工商时报》1996.10.19)

O王昭栋  胡考绪  童之琦

青岛双星集团突破行业性微利阴影的笼罩,实现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总裁汪海说,创业十二年我们全力做了一件事,就是——

双星战略大转移

制鞋是国际公认的微利行业。而青岛双星集团艰苦征战12年,从“微利”的泥沼中崛起,经济指标跳跃增长,近3年更以30%的速度超常递增,国有资产快速增值。到1996年底,预计销售收入达20亿元,利税1.6亿元,国有资产增值到16.8亿元。在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的情况下,累计上缴的利税可以建造331984年规模的“双星”企业。她的万名员工过上了小康生活,它带动了农村十几万人脱贫。她在中国鞋业创出第一个驰名商标,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第一个实行跨国经营,并以锐不可挡之势参与国际竞争。

  向新品转移,名牌战略

在青岛市双星城中,矗立着一座双星员工用卵石垒砌起来的十几米高的漂亮的假山。双星总裁汪海说,建造假山的目的,就是让员工们不要忘记,当年滞销的黄胶鞋就是这样堆积如山。

80年代初,双星面临着产品卖不出去、工资发不出来的困境。汪海果断提出:弃旧图新,产品彻底更新换代。

在艰难的创业起步阶段,双星人为开发市场不惜投入巨资,引进新的生产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乃至微机三维设计,建立全国首家鞋业科研中心,成立专业的开发设计队伍。产品设计实现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10年后的今天,双星终于具备了当今世界热硫化鞋、冷粘鞋、注射鞋、皮鞋、布鞋和体育专业鞋全套生产工艺技术,成为六大类鞋并举,拥有45个系列、600个品种、3000多个花色,以“新、优、特、名”取胜的鞋业王国。它以国人“心目中理想品牌”、“购物首选品牌”、“实际购买品牌”三项第一,挑战外国高档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势;它冲出国门,进入了发达国家市场,加入了全球商战。

  向内陆转移,确立西部战略

今年99日,70岁的沂蒙革命老战士孟繁文与当地市县领导一起,在他的家乡沂水县为双星瀚海股份有限公司剪彩。手起剪落,双星“东部发展,西部开发”的第二次战略大转移得以全面推进。

位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双星人较早地看到了国际鞋业发展的趋势,居安思危,提出将制鞋生产向内陆的战略大转移——而且是在企业上升势头正旺、锋头正健之时。

1987年,双星人跨过胶州湾,在当时尚未建起来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起了自己的第一座鞋城,而且一直是开发区工业经济的支柱之一。

1989年,第二座鞋城——双星工业园在即墨市落成。借助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成本,企业迅速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1993年,双星又抢先进入贫困的山区,移师山东腹地沂蒙山,奏响了西进序曲,在沂源县组建了鲁中公司,建起了第三座鞋城。3年来,双星鲁中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87亿元,利税1700万元。

1996年,刚刚投产的瀚海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双星的第四座鞋城,预计年产值可达1.5亿,利税过千万,记者在瀚海公司见到,昨天的农家“识字班”(当地人对未婚女的称谓),今天已成为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人。

向内陆转移的战略,使双星一下子天宽地广。它既解决了双星继续发展的出路问题,后劲问题,又振兴了当地经济,带动十几万人脱贫致富。日前,双星集团总裁汪海以其产业扶贫的独特贡献当选今年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向多业转移,确立多元战略

鞋业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单一经营有很大风险。90年代以后,双星开始了产业扩张:向以鞋为主、多业并举转移;近年又开拓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新天地。

双星的产业扩张首先从自己熟悉的运动产品开始。在运动鞋的基础上,发展了运动装、运动包、运动袜;开发生产了运动饮料、健身食品和运动器械。目前双星已成为国内生产运动产品最成系列、品种最多的企业。

双星的第三产业已形成开放经营的格局。随着位于青岛市内黄金地段的老厂的外迁,双星商品城、商业街在老厂原址出现,每日游客如织;一个集旅游、疗养、娱乐为一体的双星度假村生意红火;可餐饮休闲、别具风情的双星城正成为岛城新景。

双星正向更高的产业层次进军。房地产、证券、旅游、广告、影视传播均被涉及。1995年,双星大三产产值近2亿元,占总产值的13%以上,使企业的发展壮大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日报》199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