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鞋 业 之 星 鞋 业 之 星


双星集团发展三部曲

双星,青岛人引为自豪的一颗璀璨的企业之星。

十年弹指一挥间,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橡胶厂发展成为一个综合型多元化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双星”综合经济技术指标连续10年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近5年来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以年均32.5%42.9%45.2%32.5%的速度递增;自营出口创汇每年翻一番,连续两年居全国橡胶系统首位:资产总额由1983年的11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2.6亿元。

一个劳动密集加工型老企业,肩负沉重的社会负担和历史负担,享受不到优惠政策扶持,更面临劳动成本不断增长的制约,却在十年中始终保持稳定、高速、持久的发展,双星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双星人施展了什么样的魔法

  下海进市场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轻车熟路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转,犹如一部机械操作的机器,没有什么能动性可言。国有企业的职工,在实际生活中虽然离不开商品、离不开流通,然而在工作中、生产中却远离市场,远离流通,在企业与市场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这种悖于常理的惯性下,企业陷于停滞不前的境地。这时,双星人以敏锐的超前思维提出:“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能做好鞋,为什么不能卖鞋?”他们认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是不够的,商品好还要宣传好。企业只有敢于推销自我,使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所  知,为广大消费者所信,才能为广大消费者所买,为广大消费者  所用。1984年双星首次召开了新闻记者座谈会,揭开了双星历  史性转折的序幕,由于坚持不懈地努力,以我为主召开产品订货会,召开各种形式的新闻发布会、座谈会,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双星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增强了消费者心目中的吸引力,达到了扩大销售占领市场的目的。

企业进入市场要适应市场,被动等待是不行的,双星人坚信,“等待别人给饭吃,不如自己找饭吃”,要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必须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

1986年他们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分公司,并相继成立了济南、深圳、武汉、徐州、哈尔滨等6大分公司,做到了参与竞争变化快,销售策略落实快,市场信息反馈快,很快就实现了产品的百分之百自销,覆盖了全国市场,加速了资金周转,带动了企业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及营销队伍的壮大成熟,在全国建立上百家连锁店、专卖店,上千家销售网点。从北疆边境城市黑河到南方深圳特区,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双星已在中国大陆所有省市区消费者心目中扎下了根。

熟悉双星的人都知道,在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双星没有拳头产品,更谈不上名牌产品,然而双星人坚信“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本着“名、优、特、新”的原则,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使新产品层出不穷,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双星老人健身鞋一推向市场,就得到广大老年人的钟爱,亚运篮、时装篮等运动鞋深受青年人的青睐,具有自身特色的“达堡斯达”走向市场。十年,双星人从没有拳头产品到自有名牌,下海的壮举赢得了丰硕成果。

  出海闯市场

企业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企业的产品要占领国际市场,面临的是国外大公司的激烈竞争,面临着资金不足、原材料不配套等诸多困难,这需要勇气和胆略。双星人提出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经营战略,显示出敢于进入国际市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气魄。

1988年双星在全国同行业中第一家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并迅速确定了“多渠道、多口岸、多形式、多客户、多品种”的五多方针,独立组团出国考察。1992年汪海率团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鞋业博览会,并首次推出具有浓郁东方风味的鞋文化表演,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引起了外商的瞩目。

双星人在进入市场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两眼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管理上”,“无情的纪律,有情的领导”等格言,不仅深受职工的喜爱,而且为许多外商所接受,有的还抄录回去作为管理经验教育他们的员工。

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竞争与机遇并存,风险与利益同在。有的人怕出口带来亏损,有的怕出口影响内销,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呢?双星人选择了后者,他们抱着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牌子打出去的信念,抓住一切机遇,进入国际市场。在1993年一批高档冷粘鞋能不能出口美国市场的关键时刻,双星人用敢冒风险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的求实精神,反复算账对比,细化生产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把这个差一点要飞掉的订单拿了下来,实现了首次大批量冷粘鞋的出口。

自营出口6年来,双星创汇累计达1.4亿美元,相当于前30年出口创汇之和的7倍,今年预计可完成创汇5000万美元。最近,通过对美国11所大学15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有12%的学生认为“双星——达堡斯达”是自己最喜爱的产品。

进入国际市场,需要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这就要求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双星人坚持“管理以人为主,人是兴厂之本”的管理思想,认为“生产经营的难点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坚持“用经济观点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培养出一支具有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队伍的“铁军”。在研制世界硫化鞋第一名牌KEDS鞋的过程中,从开发试产到出货发运,只用了40天,而且全部A级,这令外商十分惊讶:想不到中国的国有企业还有如此高的效率。 

  上山争市场

随着集团规模的日益壮大,双星决策人在思考,如此大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集团,怎么样经得起市场竞争的狂风恶浪?双星人本着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在别人进城时大胆决定“上山争市场”,大踏步地实现战略调整。

双星从1984年开始在市郊各地利用当地劳力、厂房的优势,实施产品扩散,随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又在开发区建厂,迅速形成开发区鞋城,大大增强了集团发展的后劲。

近年来,双星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潮流,洞察到制鞋业转移的必然趋势,及时提出了“东部发展、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

双星鲁中公司所在地沂源县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是贫困地区之一。双星来此建厂,已为当地解决了3000多人就业,起到扶贫效果,变国家输血为企业帮助造血,双星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传播,对于推动当地的经济振兴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目前,双星鲁中公司已形成年产800万双运动鞋和1200万双鞋帮的生产能力。鲁中公司发挥其进入山东内陆市场路途短,产品成本低等优势,保证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为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鲁中公司的建成说明:“下海”是为了市场,“上山”也是为了市场,走出国门是开放,进入内地山区也是开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双星人实行“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战略,将生产企业逐步调出市区,为三产大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双星集团已形成二、三产业并举的多元化经营的新格局,形成四城、二村、二街的规模(四城即开发区鞋城、鲁中鞋城、城阳鞋城和双星娱乐城;二村即开发区双星村和度假村;二街即双星商业街和双星小吃街)。三产的发展已安置职工1000多名,为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转产及人员分流做出了贡献。同时,多元化经营也使双星改变了单纯依赖鞋业的单;一途径,大大增强了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为集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如今的双星是中国企业之星,世界鞋业之星。

下出了三步好棋,闯过了三关(下海关、出海关、上山关)的双星”,不仅是在为企业自身,更是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探求了一条成功之路。

 

(《青岛日报》19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