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三十年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第七章千里马与伯乐

上篇 汪海擎双星


 

   这30年来,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好多是红头文件里找不到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没有青岛两任市委书记和国家主管部门领导的鼎立支持,没有给我这一块施展才干的天地,我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汪海 

温总理穿双星鞋

2006年7月26日的《大河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温家宝穿旧鞋视察河南》的报道:“那纯白略带黑条纹的‘双星牌’旅游鞋,陪伴着我们的温总理,走过了全国30个省市,走过了全国数千个县(市)……这是一双普通的旅游鞋,这是一双被粘合过多次的双星牌旅游鞋,它承载着温总理那不知疲倦的身躯,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承载着温总理那颗赤子之心,把党和政府的关爱亲手献给人民,它承载着一个伟大的胸怀,那里汹涌着国家与民族的血脉。

汪海看到温总理穿“双星”鞋走遍全国的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对职工们说:“总理不仅仅是穿了一双国产鞋,而是他用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发出了这样的信号:从我做起,弘扬民族品牌!这是领导对双星的支持,对民族品牌的支持,我们双星人要以此为荣,继续给我们的品牌增光添色。”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已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品牌本土化和品牌国际化已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温总理曾经强调:“拥有名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希望全国有更多的名牌走向世界,加快培育更多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

通过温总理穿着双星鞋走访全国这件事,全体双星人感到特别激动和自豪,总理在支持民族品牌上为全国树立了榜样,这与目前存在的一些人以穿洋品牌为荣、部分商场将民族品牌拒之门外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汪海向社会高呼:“该到唤醒国人民族品牌意识的时候了!”他说:热爱民族品牌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民族品牌的意义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品牌用在市场上就是原子弹

部长平息语录风波

2005年春天,新出版的高等教育通用教材《管理心理学》中,有一章重点介绍了“汪海语录”。把双星企业管理中的这一经典案例,介绍给学习、研究企业管理的人们。这说明“语录”不再是某些领导人的专用名词,而是企业管理者用来管理企业的一种有效方法。

环视历朝历代的将帅无不重视口号、标语的感召力,当代的企业家也相当重视言简意赅的企业口号。一位管理学专家在走访了双星,认真观看了汪海语录后说,口号、标语,是一面旗帜;易懂易记,一目了然,容易为公众和员工接受,也是企业职工的精神导向。在双星“汪海语录”代表着一种企业文化,传递着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企业成功的一种推动力。现在,管理界十分推崇语录和商训的重要意义,有的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企业家语录的书籍,但是在当年,“汪海语录”,却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20世纪90年代初,双星的工人们为了给自己树立信心、提高工作效率,主动把汪海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口号、标语写在宣传版上,挂在操作间里,后来此事被新闻界的朋友知道了,把汪海这些蕴含着深刻道理或哲理的大实话称作“汪海语录”,从那时开始,“汪海语录”这个词就叫开了。当时,只要你走进双星的任何一个车间,都会发现“汪海语录”。

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

用户是上帝,市场夺金牌;

两眼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管理上;

以质量保名牌,用名牌创效益;

管理无句号,名牌无终身;

……

    在双星人的眼里,汪海的这些语录挂在车间或写在企业的重要建筑物上,可以起到比文件、规章制度更直接的教育和感化的作用。他们抬头可见,无意中就能引发对某个问题的思考,这种对经营理念的强化,胜过了会议上的宣讲和文件颁发。双星的员工们对记者说:我们工人更喜欢这种形式。

何止是双星的员工喜欢,台湾的一个鞋业老前辈,在双星夺走了他在美国的订单后,一百个不服气,非要看看大陆这家叫“双星”的企业到底有什么绝招能把他打败。

那天,这位老前辈先参观了双星先进的流水线和科学的现场管理,他的火气没了一半,气也消了一半,当他看到四处悬挂的“汪海语录”时,居然掏出一个小本,像个小学生似的一条一条地抄写起来。临走时他对记者说:“汪总裁的语录非常好,我想这就是双星成功的奥秘,我把它抄下来带回去,让台湾的同行们都学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运用于企业管理是再好不过的经典。”
    老先生是气愤而来,服气而去。

不仅是台湾同行,韩国的同行来双星参观后,也偷偷地把“汪海语录”抄录下来,带回去挂在他们的工厂里,作为商业训诫。但中国的一些官员去韩国参观访问,见他们的厂里都挂着汪海的语录,心里一是不舒服,二是感到奇怪,他们不明白汪海的那些所谓的“语录”不过是一句口号,为什么韩国人会如此喜欢呢?

韩国企业的这位老板笑笑说,汪海先生的这些话,都是从商战中得来的,既实际又确切,比如,“只有没管好的企业,没有管不好的企业”;、“市场是检验企业一切工作的标准”、“有情的领导,无情的纪律”、“人是兴厂之本,管理以人为主”,非常适合企业管理,而“干好产品质量是最大的积德行善”、“等待别人给饭吃,不如自己找饭吃”、“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则能让我们的员工在质量、做人和经营管理上有新的认识和启发。

“语录”如同插上了翅膀飞出了国门。然而,也不知道是出于嫉妒,还是有人别有用心,有人说汪海搞“个人崇拜”,除了毛泽东有语录外,谁敢说自己的话是语录?一时间,攻击他不宣传上级指示却把自己的话当“语录”等各种指责声接连不断,冲击波甚至震荡了主管部门化工部。

当时任化工部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顾秀莲知道这件事后有些心焦,她了解汪海向来是性格豪爽,有思想,敢做敢为的企业改革者,在他的带领下,双星成为化工部所管辖的优秀企业。对这样一位企业家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她决定亲自去双星一趟,看看这些颇受争议的“汪海语录”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次,顾秀莲部长像以往那样一个车间一个厂房地视察,认真地看着车间里悬挂的“汪海语录”:“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名牌是市场经济的原子弹;价格的竞争是暂时的,质量的竞争是永恒的;企业的一切都可以改变,唯有质量第一永远不会变;“无情的纪律,有情的领导”……”

在场的人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他们在等待着顾部长的“宣判”。只有汪海还是那样的笑眯眯地、充满自信地跟在顾部长身后,向顾部长解释这条语录是怎么得来的,那条语录是从哪件失败的经验里换来的,哪些是从古人思想中获取的,顾部长十分认真地听他的解释,当问到员工对这些语录怎么看时,职工们告诉顾部长,这些话我们不但能看得懂,也知道指的是工作上的哪些事情,干起活来心里有数,就不会走板儿。顾部长会意的点了点头。

后来顾部长对化工部和山东省的有关领导说:“汪海这些口号和标语不都是他从市场中总结出来的治厂之道么?有什么不好的!企业的经营者只有将经营理念彻底地、深入地贯穿于职工的行为中,企业才能是一个团结的、富有战斗力的集体。尤其是大规模生产企业,如果没有核心凝聚力,很容易是一盘散沙。那么靠什么来形成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呢?汪海的这些语录就是为了靠强化作用,把几万职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双星的发展共同战斗。在这方面汪海是先行者,他的典型经验值得学习。不要小瞧一句口号,它是号角,是行为规范,更是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因素。

顾秀莲部长在双星进行完现场考察之后,不但没有批评汪海,反而成了“汪海语录”的传播者。还专门撰文称赞双星是国有企业走市场经济之路的成功典范。

正是顾部长的信任与支持,为汪海平息了“语录”风波,使世人通过这些质朴琅琅上口的“汪海语录”,看到了汪海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思想者。

伯乐好眼光

唐代是想家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汪海走过的成功之路上,还有另外两位“伯乐”的支持和鼓励,他们是两任青岛市委书记刘鹏和俞正声同志。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刘鹏和俞正声书记为汪海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因为市里的其他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都认为汪海这个人太狂傲,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尤其是双星成为自营自销、自负盈亏企业以后,汪海更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大事不请示,小事不汇报,全由着自己的想法来,以至在其他人眼里,汪海简直成了目无组织、目空一切的人,而且把双星也弄成了无上级管理的企业。

对于这些议论,刘鹏书记笑着说:“大家都在喊改革,对于汪海,你们能不能宽些尺度呢?”而在尺度的松紧上,两任市委书记都给了汪海充分的理解。汪海不仅是当时唯一没有参加“厂长经理培训班”的企业法人,而且市里主持召开的与工厂、市场无关的会议都可以不参加。

关于汪海不参加会,市里的其他部门很不理解,甚至能将代替汪海去开会的副总当场撵回去。可在当时,汪海既要跑市场,又要下工厂,根本没有精力参加各个部门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关于汪海的这一做法,俞正声书记说:“双星的发展不能看汪海来没来开会,而是要看工作搞业绩上去了没有,他长时间奔波于工厂和市场之间,不可能每个要求一把手参加的会他都来,所以我们大家还是要多给他一些理解。”可以说,当时能得到市委书记点头同意不参加市里的大小会议,汪海是青岛市的第一个企业领导。

汪海召开记者招待会后,青岛橡胶公司的部分领导,认为整掉汪海的时机已经成熟,极力怂恿市纪委参与对汪海的调查。汪海从日本考察回来就接到了市纪委的传讯,引发了著名“纪委风波”

那天,汪海在和市纪委大闹了一场之后,突然觉得自己身处险境。这股势力太强大了,自己虽然行的正,但毕竟身单力薄,如果得不到有关领导的支持,必然落入权利角逐的深渊,后果将很难预料。如果这些人得逞,最好的结果是撤职,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受党纪政纪处分,深陷囹圄。想到此,汪海的后背冒出一股凉气。

汪海感到事态严重,必须找市委刘鹏书记当面把事情说清楚。事不宜迟,他推着自行车又返回了市委。汪海急匆匆地上了二楼,但是门上只有号码,他不知道刘书记在哪间办公室办公。正东张西望地揣摩着,碰巧刘书记的秘书出来了,问他找谁,汪海把他的来意说了。刘书记的秘书进去汇报后,让他进去面谈。

此时,刘鹏书记正在审阅由市纪委、市整党办联合上报的关于对汪海进行隔离审查的报告。他们收集了汪海一系列的“越轨”行为,准备在全市县团级干部中第一个抓汪海的典型,只是他迟迟没有签发,因为他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情况,正好这时汪海来了,所以他想听听汪海本人的说法。

开始刘鹏书记很严肃,渐渐地他觉着汪海讲的有道理,开始寻问一些细节问题。听完汪海的汇报后,刘鹏书记语气非常坚定地说:“借助新闻媒体宣传企业改革和产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不能不说是一种探索。给每位记者送一双鞋试穿提提意见也没有违规,问题是人们对这样的做法还缺乏认识,所以才有了针对你的这起‘枪打出头鸟’的风波。要知道,中国该办的事情太多了,但由于人们受陈旧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的影响,造成了明明是该办的事你办不了;而那些真正不该办的事你办了,却因为人们的习惯势力,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的,这就是我们改革所面临的阻力。企业改革必然要清除这些阻力,才能迈开大步子。”

听了刘鹏书记的话,汪海眼前的一团乌云散了,所有的担心也瞬间化解。他决心还是按照市场的归路搞经营,把双星的事业干到底。

后来,刘鹏书记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对市纪委的人说:“汪海搞这个记者招待会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企业?”

市纪委的人答道:“为了企业。”

“那么他花这些钱进了个人腰包没有?”

回答说:“没有”。

“那么他有没有权花这笔钱?”

回答是“按理说有,但是……”。

刘鹏书记抢过话头说:“不要‘但是’了,只要这几个问题是明确的,我看那个文件就不要下发了吧。”

就这样,这件事被刘鹏书记压下了。正是刘鹏书记既超前又现实的想法和实事求是的处理态度,才为汪海在“新闻记者招待会”的事件正了名。

 

 

解救“四面楚歌”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曾经很时髦的黄胶鞋有了新的评价:“黄帮黑底,两天不洗,奇臭无比。”听着人们的评价看着大街上人们穿着各种鞋子,汪海觉得黄胶鞋退出市场的那一天越来越近。他对干部们说:“这种鞋再过两三年,我们就是站在街上拿它送人,恐怕都没人要了。”大家听他这么说,再想想这两年销售上的困难,也都信服地点头称是。汪海马上召开大会向全厂职工宣布:“3年后,老产品全部‘退役’!”

作为一厂之主,汪海大话说了,目标定了,可心里一点谱儿也没有,别提有多急了。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他像个炸弹,每天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的,生怕稍有不慎把这颗炸弹引爆了。

汪海整天跑市场,考察鞋业,还是琢磨不出来出路到底在哪里。他有个习惯,一旦他有什么难题总喜欢在厂区里走一走,转一转,从工人们那里寻找答案。这天,他来到计划科,见有的职工往厂里搬鞋盒。就问,“你们怎么干上这种活了?”职工回答说:“这是外加工。”

一句话让汪海茅塞顿开,这鞋盒能搞外加工,老产品不也可以扩散出去吗?想到这个主意,多少天来的郁闷顿时烟消云散了。说干就干,汪海带上一杆子人马,外出考察去了。

在青岛市周边转了一圈,汪海心里的想法已经成熟,回来以后,他在主要领导会议上,把自己的计划合盘托出:“我们要在乡镇企业建分厂,把老产品逐步扩散出去。总厂的能源、设备、人力、物力就可以集中起来上新产品。这条路子咱一不需要投资,二不用市里拨煤拨电;实施后既可以保住原有市场,又可开拓新的道路,即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还扶持了乡镇企业。”

汪海说得慷慨陈辞,条条是理,手下们的脸色却越来越灰暗。等汪海讲完话后,会场一片静寂,掉一根针都能听到声音。沉默是优雅的否定,也是最执拗的反对。在这一点上大家的态度不仅明确,而且是异常地一致。汪海只好宣布散会。

让汪海出乎意料的是,会上的沉默演变到会后竟酿出了轩然大波!有人骂他是“卖厂贼”!有人骂他不讲良心。还有人说他出外游逛,拿几代职工的技术换酒喝,拿工人的血汗钱换鱼虾吃了。指责的声音像潮水般涌来。

汪海在惊讶和感叹之余,想到了职工代表大会。他希望工人们能理解他的这一方案,可是“职代会”提了210条意见,其中182条指责他的这一设想是卖厂。汪海见全厂职工谁也不理解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跑到上级主管部门去寻找支持,可话刚说到一半,就见对方合上了笔记本。那眼里流露出一个再明白不过的意思:异想天开!

这时,汪海的处境只能用最悲壮的一句成语来形容:“四面楚歌”!

和所有成功者在没成功之前处境一样,汪海感到无比的孤独。如果战胜不了这种孤独,再伟大的精神领袖都会中途夭折。值得庆幸的是,汪海不是那种轻易认输的人,他要一往无前,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勇敢突围,而眼下实现这种突围的最好办法,就是为自己找到一把上方宝剑。

汪海抱着最后一搏的决心来到市委,再一次敲开了刘鹏书记的大门。当时,刘鹏书记听汪海讲出具有开拓性的构想后,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新思路,这位为企业改革杠大旗的领导举双手赞成,并授意汪海可以大胆放手实践,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来找他解决。

得到了市委书记的支持,汪海一方面传达市委的精神,一方面组织精兵强将,向想象中的广阔天地进发。很快,他们就在山东省内建起了13家联营厂,年加工鞋帮和制鞋的产值超过1亿元。可以说,正是汪海过早地借用了外部的力量、外部的资金,才使双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壮大。如今职工们也没有忘记这场“卖厂”风波,许多人都是当时反对汪海的,但现在他们都佩服汪海当时的英明决策,称赞汪海有先见之明。 

    汪海捕捉到乡镇企业正在兴起的这样一个机,把老产品的制作工艺、技术和设备向崂山、黄岛的农村乡镇企业扩散,借他们的资金、厂房和低价劳动力,去生产农村这个广大市场需要的产品。而让总厂腾出人力、设备,集中力量搞好产品结构的改革和工艺布局的调整,上新品种,上新工艺,上中高档产品。这在决策上可以说是“借地生金,借水行舟”,具有相当前卫的战略意义。

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就是企业横向联合政策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台,可以说,汪海比其他人早走了好多年的这步棋,不仅为双星的整体战略结构的调整摸索出了一条捷径,更为后来双星的不断发展及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而它的直接效果,就是双星集团的最后一双解放鞋“退役”。

 
 

一个企业的精神领袖,所必备的就是超前的决策能力,汪海从背着商业部门卖鞋那一次开始,他的决策虽然遭到多数人的反对,但是事后人们发现,那些决策不仅是正确的、超前的、还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双星在全国所有的国企制鞋厂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垮下时,能够迎风破浪,逆流而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汪海的英明决策。

正当汪海带领双星人干得热火朝天时,1985年6月,中央提出了“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大政方针,厂长必须由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来担任。橡胶公司对汪海没有大专文凭提出异议。

刘鹏书记在开会研究时这样讲道:“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汪海是有能力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现在我们研究的不是叫他下台的问题,而是如何为他扫清障碍让他干厂长的问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才难得,大胆启用。”就这样,刘鹏书记本着企业的需要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打破红头文件的规定,冒着极大的风险叫汪海担任双星的厂长,在山东省所有的大企业中,他是被任命的唯一没有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凭的厂长。

汪海说,人在困境中要自我感觉良好,在工作中要自己拿自己当骨干。像汪海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思路,有很多人是看不惯的,他们面对他的时候就感到不自在,假如汪海迁就、妥协的话,那什么事也干不成。反过来讲,汪海这样的性格和思路,要是说话不算数的话,那会比杀了他还难受。

在汪海得到“厂长”这个头衔以后,他真是豁出命来了。不但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在干部的选拔、培训和任用方面广开渠道,择优任用。还在全厂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体制改革:在企业内部分家放权、分层承包、分开算账,把各个生产车间和辅助部门改变为分厂,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与此同时,又在企业内展开了几十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在九大方面实现了“九换脑筋”,明确地树立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质量观念、新产品开发观念和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汪海把它总结为双星市场经济的三次革命。就是:革了保守观念的命,换了一个新脑袋;革了计划经济旧框框的命,造了一个新机制;革了等、靠、要守业方式的命,创了一个新模式。

1986年6月23日,这是汪海永生难忘的一天,也是双星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一天。因为在3年前的这一天,汪海在全厂宣布“3年以后老产品必须全部‘退役’,而3年后的这一天,双星全部完成了新老产品的过渡。

    6月23日530分,最后一双解放鞋从生产线上下来。汪海和职工们站在生产线旁边,看着建厂以来最后一双解放鞋过来,大家的心情都格外激动。当汪海亲自为最后一双解放鞋系上红绸带时,全厂职工都高高举起双手,为它鼓掌送行。可以说,这双解放鞋的“退役”,不仅标志着双星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也意味着双星另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

 

焦点透视:不遇伯乐,不至千里

汪海带领双星在国内外市场驰骋,创出了国际名牌,他的成功不是孤立的,是伯乐慧眼识才、推波助澜取得的硕果。这一点正如汉代刘向所言:“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至千里”。意思是千里马需要伯乐慧眼识珠,人才需要宽博的胸怀与果断的决策来支持。

支持汪海的这几位领导,他们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识马,既有识才的慧眼,又有用才的气魄;既有爱才的感情,又知人善任,才使汪海这样的人才得以放开手脚闯市场、搞改革。也正是因为这些领导在关键时刻为汪海拨乱反正,才使他的理念得以有效实施,使他的精神主旨得以彰显,对于这一点,汪海始终怀有感激之情,在许多公众场合表达了对他们的尊敬与谢意。尤其在刘鹏书记年岁已高,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汪海经常去他家里探望,也向他讲述双星新近的发展情况。

汪海说:“感恩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典型的情感方式。员工对企业有感恩心,事业能迅速发展壮大,一个才干出众的人,对自己的上级领导有感恩之心,他就能把整个身心献给自己钟情的事业。”汪海对伯乐的感激之情,是他坚定不移地干在双星、创世界名牌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在外国企业高薪相聘时毫不动摇的精神支柱。他说:“我是中国人,我要为自己的国家干事业。”他的这句豪言壮语,折服了外国的企业家和许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