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砸完“旧三铁”——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之后,根据当时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又加快了破除“新三铁”的步伐。所谓“新三铁”,一是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铁关系”;二是旧体制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所形成的“铁栏杆”;三是人们头脑中落后的陈旧观念而形成的“铁锁链”。这些东西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而更大程度地呈现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对改革起着不可估量的阻碍作用。汪海要做一个彻底的改革者,必须破除“新三铁”的限制,放开手脚到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冲浪。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双星为了打入国际市场,准备投资建一幢出口鞋大楼,光审批就花去了两年的时间,反正是盖不够36个公章,趟不下48条水路就甭想把事办成。当时汪海就想,如果按常规的审批手续,求那些职能部门里的“官老爷”们一个个开恩,那国际市场上的黄花菜早就凉了。
时间不等人,只有加快速度,自作主张地先干起来。对待 那些人为的“铁栏杆”能跨就跨过去,实在不行就蹬倒它先迈过去。汪海决定不等批文下来就正式开工建楼,厂房建筑和设备安装同时上,外部装修时内部安设备, 等工程竣工设备也全装好了。这时,市里的有关部门却跑下来指手划脚,说厂房我们还没有验收合格,怎么连设备都安好了?这不合规定,禁止使用。
汪海看着一个个的“官老爷”,觉得又好笑又可气,心想,我为企业、为职工、为国家做事,本应得到支持,可你们却一而在再而三地阻拦,他朝着那位指手划脚的领导说:“我自己花钱盖厂房,还要等你同意了才能使用,耽误了生产,耽误了市场,你们谁能替我承担责任?”
“用!一天都不能等。”就这样,汪海下令开工生产,结果和那个部门顶上了牛。等他们的产品已经源源不断地投放进国际市场时,这座大楼却始终还是“黑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了非法建筑。官司打到市里,汪海又不得不去说明情况。
汪海据理力争:“你们坐办公室当官的到点下班,而国际市场不像中国的官场,晚一天甚至晚一分钟都不行,这是信誉,更主要的是效益。今天出口这个产品,我就得履行合同;否则,人家骂我汪海是小事,可骂咱中国就成了大事了。”
这些“铁栏杆”、“铁锁链”体现在方方面面,束缚住人的手脚。
有一次,汪海他们组团去参加世界鞋业博览会,有关部门说:“一次出国就十几个人,这么多人出去?不行!”
“为什么?”
“国家规定出国不允许超过五个人,你这么多人,没这个先例。”
“古人还不敢吃螃蟹呢,可今天不照样吃了,不能说以前没有的事,今天就不能干,否则社会怎么发展?!参加世界鞋业博览会,我们要大力宣传企业,宣传中国的文化,企业出钱,为国争光有什么不好呢?”汪海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此事报到了市里,汪海又亲自去解释情况,在市长点头同意的情况下,市里分两批给予了办理,使得他们成功地、创造性地推出了影响极大的“东方鞋文化表演”,双星鞋真正迈出国门创名牌了。
在经历了多次诸如此类的“麻烦”后,汪海认识到,“新三铁”不仅仅是我们体制中存在的弊病,还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而成的陋习,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全破除。只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才能被新意识、新观念、新法则以及新型关系逐渐取代。
但不管怎么说,汪海不能因为它的根深蒂固就不去抗争。这“新三铁”最大的危害就是造成内耗,让你原地走,让你朝后看,最后让你动弹不得。你要想轻装前进,就非得“过五关斩六将”不可。当时的汪海正是顶着各方面的压力才砸烂了“新旧‘三铁’”。
一位书法家在得知汪海的事迹后,特意为他题写了“敢为天下先”的条幅。这五个大字,写出了汪海的胆略,也是对汪海锐意改革的高度赞扬。
汪海带领双星势如破竹地向前发展,是他在制鞋行业的影响力日益深远。1989年底胶鞋协会换届选举,当时汪海在国外出差并未到会,大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他为胶鞋协会理事长。他一干就是整整20年,带领整个协会改革创新20年,为中国制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