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想家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汪海走过的成功之路上,还有另外两位“伯乐”的支持和鼓励,他们是两任青岛市委书记刘鹏和俞正声同志。
在 改革开放的初期,刘鹏和俞正声书记为汪海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因为市里的其他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都认为汪海这个人太狂傲,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 尤其是双星成为自营自销、自负盈亏企业以后,汪海更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大事不请示,小事不汇报,全由着自己的想法来,以至在其他人眼里,汪海简直成了 目无组织、目空一切的人,而且把双星也弄成了无上级管理的企业。
对于这些议论,刘鹏书记笑着说:“大家都在喊改革,对于汪海,你们能不能宽些尺度呢?”而在尺度的松紧上,两任市委书记都给了汪海充分的理解。汪海不仅是当时惟一没有参加“厂长经理培训班”的企业法人,而且市里主持召开的与工厂、市场无关的会议都可以不参加。
关 于汪海不参加会,市里的其他部门很不理解,甚至能将代替汪海去开会的副总当场撵回去。可在当时,汪海既要跑市场,又要下工厂,根本没有精力参加各个部门组 织召开的各种会议。关于汪海的这一做法,俞正声书记说:“双星的发展不能看汪海来没来开会,而是要看工作搞业绩上去了没有,他长时间奔波于工厂和市场之 间,不可能每个要求一把手参加的会他都来,所以我们大家还是要多给他一些理解。”可以说,当时能得到市委书记点头同意不参加市里的大小会议,汪海是青岛市 的第一个企业领导。
汪海召开记者招待会后,青岛橡胶公司的部分领导,认为整掉汪海的时机已经成熟,极力怂恿市纪委参与对汪海的调查。汪海从日本考察回来就接到了市纪委的传讯,引发了著名“纪委风波”
那 天,汪海在和市纪委大闹了一场之后,突然觉得自己身处险境。这股势力太强大了,自己虽然行的正,但毕竟身单力薄,如果得不到有关领导的支持,必然落入权利 角逐的深渊,后果将很难预料。如果这些人得逞,最好的结果是撤职,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受党纪政纪处分,深陷囹圄。想到此,汪海的后背冒出一股凉气。
海 感到事态严重,必须找市委刘鹏书记当面把事情说清楚。事不宜迟,他推着自行车又返回了市委。汪海急匆匆地上了二楼,但是门上只有号码,他不知道刘书记在哪 间办公室办公。正东张西望地揣摩着,碰巧刘书记的秘书出来了,问他找谁,汪海把他的来意说了。刘书记的秘书进去汇报后,让他进去面谈。
此时,刘鹏书记正在审阅由市纪委、市整党办联合上报的关于对汪海进行隔离审查的报告。他们收集了汪海一系列的“越轨”行为,准备在全市县团级干部中第一个抓汪海的典型,只是他迟迟没有签发,因为他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情况,正好这时汪海来了,所以他想听听汪海本人的说法。
开 始刘鹏书记很严肃,渐渐地他觉着汪海讲的有道理,开始寻问一些细节问题。听完汪海的汇报后,刘鹏书记语气非常坚定地说:“借助新闻媒体宣传企业改革和产 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不能不说是一种探索。给每位记者送一双鞋试穿提提意见也没有违规,问题是人们对这样的做法还缺乏认识,所以才有了针对你的这起‘枪 打出头鸟’的风波。要知道,中国该办的事情太多了,但由于人们受陈旧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的影响,造成了明明是该办的事你办不了;而那些真正不该办的事你 办了,却因为人们的习惯势力,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的,这就是我们改革所面临的阻力。企业改革必然要清除这些阻力,才能迈开大步子。”
听了刘鹏书记的话,汪海眼前的一团乌云散了,所有的担心也瞬间化解。他决心还是按照市场的归路搞经营,把双星的事业干到底。
后来,刘鹏书记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对市纪委的人说:“汪海搞这个记者招待会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企业?”
市纪委的人答道:“为了企业。”
“那么他花这些钱进了个人腰包没有?”
回答说:“没有”。
“那么他有没有权花这笔钱?”
回答是“按理说有,但是……”。
刘鹏书记抢过话头说:“不要‘但是’了,只要这几个问题是明确的,我看那个文件就不要下发了吧。”
就这样,这件事被刘鹏书记压下了。正是刘鹏书记既超前又现实的想法和实事求是的处理态度,才为汪海在“新闻记者招待会”的事件正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