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企业的根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企业离不开新闻新闻离不开企业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在青岛双星集团公司成立及第二届国际订货会召开之际,新闻界的新老朋友们,冒着初夏的热浪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来到双星,参加双星集团成立剪彩,部长、市长联合现场办公会和第二届中外记者招待会。这次综合性活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中外记者之多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都是青岛企业界空前的,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幸,也是全体双星人的光荣。所以我首先借这个机会,以我个人的名义,并代表万名双星人向你们的光临指导表示最热烈、最诚挚的欢迎与感谢!在问候的同时,我也想与在座的新老朋友们说几句心里话。

现在再回想一下8年前的19841114日,那是双星在全国企业界第一家举办记者座谈会,正像当时一位老领导讲的:这是一次相当大胆的尝试。那次活动不仅轰动青岛。而且影响面波及全国。有的人惊奇:名不见经传的青岛橡胶九厂和汪海厂长究竟有什么魔力,居然请得动全国十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和市里的领导。更多的人不理解:企业搞好生产就行了,请那么多的记者来干什么,不务正业,干了些不沾边的事。甚至有的人趁机搞起了小动作,告“黑状”说我们违反财经纪律,指责我们铺张浪费而且还进行了调查,目的是借机会来整我们。

然而我们没有去理会这些,因为每当出现一种新生事物,自己冒风险、别人不理解都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当时之所以要搞这个活动,是由于双星人超前地意识到城市经济改革的主力军是企业,而企业发展生产力的最终出路是走向市场、面向社会,进行开放式经营,这就必然需要宣传,需要新闻媒介。随着改革的深化,新闻界又必然会进入基层,担当起推动改革的重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我当时就说:企业离不开新闻,新闻离不开企业。可以讲,当时大胆尝试的本身就是企业与新闻界之间的双向改革和创新。

8年前的情景现在仍然历历在目,我非常感谢当时新闻界的朋友和社会上有识之士能来到双星,尽管那次活动招致了许多的非议甚至责难,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却反而促成了我们的轰动效果。通过座谈会,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了,会后有17家新闻单位同时发稿40多篇,其中包括香港《大公报》,从各个角度宣传报道双星,扩大了企业的影响,为双星走向社会、进入市场从舆论上铺平了道路。通过座谈会,新闻界发现了一块改革振兴国有企业的“试验田”,找到搜集基层创新突破素材的源泉,而且新闻媒介为企业提供了“千里眼”、“顺风耳”。最重要的是通过座谈会,加深了我们之间的了解,培养起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从那以后,双星与新闻界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像亲戚一样常来常往,像伙伴一样携手合作,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我们已经把你们看成双星的一部分。在座的有8年前来过双星的,有8年来相互结识的,我想你们大概也有这样的感受吧。

可以这样说,8年前的记者座谈会,是双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和新起点。双星的成功,自始至终包含了新闻界对我们的支持与帮助。8年来新闻界先后到双星采访500余人次,各大报纸、杂志及电视、广播累计发稿1115篇。没有你们的帮助就难说会有双星的今天。同时从双星的实践和我个人的感受讲,新闻界确确实实为推动企业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没有你们的传播媒介,改革的大政方针就不能深入人心,国外的先进经验就不能及时借鉴;没有你们的舆论导向,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不能及时地加以更新,企业家的创新与突破就会遇上更大的阻力;没有你们的报道宣传,总结推广经验,企业改革就不能上升到今天这样高的境界。在市场经济的商品竞争中,靠你们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创业事迹向大众宣传;靠你们为企业提高知名度,在市场经济年代,知名度就是竞争手段、就是经济效益;靠你们体察企业的难处和苦衷,为它们摇旗呐喊。因此,不论是双星集团还是我本人,都对新闻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要再一次向我们这些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新闻界朋友们表示我发自内心的感谢和敬意。

8年后的今天,双星集团又一次面临着发展振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如果说8年前是双星进入市场、面向全国的新起点的话,那么现在就是双星创造市场、走向世界的重大转折。为实现双星20世纪90年代全面赶超国际制鞋行业先进水平和宏伟目标,为使中国人自己的名牌能够跻身国际竞争领域,我们决定举办第二届中外记者招待会。我们的意图,一是请大家来,对双星几年来在改革中的创新与突破,以及通过超前探索,走自己的路,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双星模式和双星理论,进行一下加工和完善;二是请大家通过对双星的总结,看看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也能管理好自己的国有企业,我们就是要争这口气;三是请大家来替双星再做一下宣传,为双星向国际型企业集团发展,宣接与国际名牌竞争创造便利的条件;四是双星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先走了一步,要冒比别人更大的风险,因此需要你们的理解、帮助和支持,为双星的发展献计献策。另外从我个人感情的角度,也想创造这么一个机会,使你们这些新老朋友能够再次在双星欢聚一堂,进一步加深我们之间的感情。